構建“扎根課堂”的語文課例研究體系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23  閱讀:次   |
42.9K

  2021年出臺的《“十四五”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提高縣中教師能力素質,加大縣中校長和教師培訓力度。據筆者觀察,中西部地區的部分縣域中小學校,基礎設施雖有所改善,但教研力量相對薄弱,缺乏專業引領。大部分中小學語文教師憑自身經驗在暗中摸索教學的規律。應試訓練導向的語文課堂缺乏生機與活力,教師苦教、學生苦學的現狀令人擔憂。

  時代呼喚更多的大學、研究機構與中小學校的學者、專家和一線名師能夠立足縣情、扎根校本,回歸真實的課堂教學場景,開展持續改善教學實踐的教師研修活動,幫助促進縣域學校教師的專業成長。自2016年以來,筆者所在的團隊扎根江西縣域中小學校,以“三坊五維一體·四段梯級遞進”的課例研修為載體,在項目校持續開展扎根校本的課例研究活動,核心目標是促進縣域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基于“教師是實踐的研究者”這一命題,項目組把“課例研究工作坊”落到縣域具體的學校和班級,針對某一所學校的辦學條件、生源特點和師資情況,開展“三坊五維一體”的語文課例研究。“三坊”分別指主題學習工作坊、共同備課工作坊和課例研究工作坊,圍繞語文課程與教學的某一主題,學科專家與語文教師共同參與主題學習、教學設計、課例觀摩和研討反思等學習活動。“一體”指的是三個工作坊都圍繞“語文課程與教學新理念”下某一具體主題或問題展開參與式研修。項目組把教師帶入備課、上課和評課的真實工作場景中,激發他們對語文教學“教什么”“怎么教”以及“如何教”的困惑、疑問和迷思,再通過合作探究、主題學習、診斷反饋等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借助復雜的課堂教學情境,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進而改造語文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

  比如,圍繞“依循文體選擇散文類課文的教學點”這一研修主題,主題學習工作坊安排了“散文的文體特點與教學點的特征”“高中散文教學解讀與教學點的確定”兩場講座,共同備課工作坊聚焦的話題是“《我與地壇》教學點選擇的策略”,課例研究工作坊聚焦的話題是“抓住散文類課文的教學點達成閱讀教學目標”。

  在課例研究內容上,項目組根據教師培訓標準、語文課程標準,開發融合教學內容、學情分析、教學方法的“梯級遞進”體系,其中“語文教學內容”是課例研究的核心要素。在實踐過程中,項目組建構了語文教師話題PCK(學科教學知識)優化與改善的四個階段課例研究主題內容體系,這四個階段課例研究主題分別指向新手教師、經驗教師、優秀教師、專家教師成長的四個階段。

  語文教學研究有三支隊伍,一支由高校教師組成,一支由教研員組成,一支由一線優秀教師組成。高校教師熟稔課程教學理論,長于理論研究;語文教研員和一線語文教師熟悉教學實踐,但理論研究與教學實踐“兩張皮”的狀況仍然存在,很難發揮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發展、推動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

  在這種背景下,項目組把大學、中小學和教研機構的專業工作者聚合起來,聯合攻關,打通理論與實踐的壁壘。語文學科專家、教研員和一線名師深入縣域中小學校,與一線語文教師共同開展語文課例研究,在參與、合作、對話、探究中生成語文課程教學課例的同時,形成了“實踐共同體”,共同獲得成長。

  經過14年實踐探索,項目團隊以語文課例研究為載體,在工作場景中開展專業對話,在行動中做研究,在實踐中反思,充分體現了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特點和理論自覺。參與項目研究的語文教師教學理念明顯轉變,話題PCK得到顯著改善,自我獲得感增強。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對話的時間占課堂教學時間的70.12%以上,學生對語文課堂教學感興趣的比例提高40.05%,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滿意率提高38.6%。

  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推進,需要多方力量的參與、支持。如何整合課例研究共同體中的多方資源和智慧,開發更加科學有序的課程內容體系,也是擺在項目組面前的重要課題。在未來的探索中,我們將持續推動語文課堂由“教”為中心轉向“學”為中心,由“淺表學習”轉向“深度學習”,不僅傳遞符合語文課程與教學新理念的專業知識,而且創造專業知識,持續深入地推進縣域中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

  (作者王從華系贛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語文教育與職業技能教研室主任)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