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院士”朱有勇:旱種水稻能“上山”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2-04-10  閱讀:次   |
42.9K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好時節。

  對云南省南部山區的村民來說,今年的春耕有些“新鮮”——長期種植旱地作物的他們,要在山上嘗試種植水稻。

  水稻上山,這一“水稻旱種”的顛覆性技術,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云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云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的最新農業科研成果。

  過去30多年里,朱有勇帶領團隊研發的農業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可減少60%的農藥使用,并使農作物增產20%至30%,造福了上億農民。2015年,中國工程院確定云南省瀾滄縣作為院士專家科技扶貧點。時年60歲的朱有勇來到瀾滄縣,深入群眾融入群眾,讓科研成果在田間地頭開花結果,被大家親切地稱為“農民院士”。

  云南屬山地高原地形,高山大川交錯密布。“云南山區沒有田只有地,水上不去,這些地方的農民必須到市場上購買口糧,他們的糧食安全存在很大危機。”朱有勇說,“我們研發了可以把水稻種在旱地上的顛覆性新技術,解決了千百年來水稻只能種在水里的問題,讓旱地上種的水稻也能像在水里面一樣產生分蘗,提高產量。”

  “農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朱有勇介紹,水稻“上山”的技術改變了傳統水稻一定要種在水里的概念,可以把山上的旱地變成稻田,從而保證了山區農民的口糧供應,保障了糧食安全。他說:“這種方式種出來的稻子,跟水田里種的稻子的產量一樣,質量上還略有提高,香味更濃。”

  “將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化作干事創業的強大動力,是農業科研工作者的光榮使命。”朱有勇表示,他和團隊把科研成果帶到田間地頭,就是為了讓農民第一時間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豐碩成果。

  從農民子弟到“農民院士”,朱有勇真正將論文寫在了希望的田野上,以實際行動踐行了自己興農報國的初心和使命。

  (本報記者 羅 旭)


  (正文結束)

相關閱讀: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国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