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與規范:字體設計的堅守
審美與規范:字體設計的堅守 ——訪方正字庫設計總監、北京大學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汪文
中華精品字庫中的“王獻之小楷”字體
記者:您曾設計過方正榜書楷、方正榜書行、方正趣宋等字體。請問字體設計有哪些步驟和要求?
汪文:我們設計字體通常有三個步驟:一是預先設定好用字的市場需求,包括具體風格、使用場景、承載媒介等。這里需要一些調研和論證工作。二是設計字體的草圖?梢酝ㄟ^人工在紙上手繪,然后掃描進計算機;也可以通過人工操作鼠標和鍵盤直接在電腦專用軟件上進行繪制。三是通過人工在計算機上反復調整,確定合格方案,然后再進行后續延展設計。
要確定合格的方案,需要設計出50個字左右。這50個字是我們根據多年的經驗篩選出來的。它包含了漢字的31個基本筆畫,以及各個筆畫在不同位置的形態變化;還包含了基本的漢字結構形式。這50個字的完善,是整套字的風格基礎。它做好了才能往下推進。
然后再進行500字的設計。這500字包含了漢字絕大部分的獨體字和合體字。為了確保漢字隨機組合得優美和諧,需要進行反復調整。這樣絕大部分的偏旁部首都被設計出來了。這500字將決定整體全庫的一致性要求,從字體風格,到字面大小、筆畫粗細、重心等。接下來擴展設計其他的漢字。一套簡體字庫的最低標準是6763個漢字。最后的環節還有設計拉丁字符和排版符號、校對、裝庫、測試等。到目前為止,每個字符都是由字體設計師一個字一個字地做出來的。
要滿足書刊報出版、手機等設備的系統用字,則需要27533字才行。否則,許多人名、地名和古籍用字是顯示不出來的。還有一種超大字庫,它的字數達到8萬多字,就是我們人人都有的身份證的用字。它是方正字庫受公安部委托而設計的。目前也應用在社保、醫療、稅務、銀行等領域。
收集字體資料不是字體設計的必要步驟,但是對于字體設計來說,是個重要環節。很多時候,字體資料是字體創意產生的源泉,不少新的字體風格源于字體資料的啟發。更多的時候,收集字體資料,是為了能從中汲取到寶貴的養分,給字體設計提供依據,讓設計細節更經得起推敲,讓最終的字體成品更有價值和生命力。
記者:您曾在講座《漢文正楷在東亞地區的傳播、影響及再設計》中提到,需要對字面結構和粗細問題進行規范化處理。比如,去掉了“不”字的一個鉤。為何要去掉這個“鉤”?這些細微之處對漢字規范有何意義?
汪文:“不”字的規范寫法是一個豎,而不是豎鉤。之所以會出現豎鉤的造型,是因為原字稿是在90多年前書寫而成的,在清朝和民國時期的“不”字,經常會寫成豎鉤。但是既然我們要制作一個符合規范的楷書字體,就一定要做到筆形的規范。而漢文正楷在新中國成立之后,是作為小學教科書使用的,規范性和正確性就更加重要了。
字庫規范設計從筆畫塑造、偏旁部首、字形架構、空間布白、編排對齊到統一風格等,都有嚴格的設計規范。關于字體架構、偏旁部首、筆形方面的規范是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織制定的,是為了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化、標準化水平,滿足信息時代語言生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漢字的造型非常復雜多變,往往是一個小細節的差異就是兩個不同的字。比如,汩(ɡǔ)汩、汨(mì)羅、淚(lèi)水中的“汩、汨、淚”三個字右側的方框內橫的數量及銜接處的不同,造就了三個不同發音和意思的漢字。所以“書同文”是必須要做到的,否則將無法保證信息傳達的準確性。
記者:書法界有一句話“書家未有學古而不變者”。在字體設計開發中應當如何平衡守正與創新的關系?
汪文:近幾年,漢字在設計中的作用得到了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設計師運用漢字元素進行設計創作,眾多知名平面設計師、書法家和字庫廠商合作開發字體,參與漢字字體設計的人越來越多。字體設計是中文字體行業的核心生產力。如何通過設計創新來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是中文字體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問題。但是,字體設計的創新需要建立在對審美與規范堅守的基礎上。因為字體有傳播屬性,如果在設計創新時一味追求新奇感、博人眼球,而忽略字形美感和漢字字形方面的規范,就很可能產出污染視覺環境的“丑書”“怪書”。這就要求字體設計從業者們自覺肩負起行業責任,對漢字筆形規范認真學習理解和執行落實,對字體品質保持高標準、嚴要求。真正做到守正創新,用優質的字體去引領市場,為社會創造更多價值。(柴如瑾、郭曉蕾)
(正文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