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對接需求、推動產教融合,深圳信息職院建強校企創新鏈—— 企業“出題” 學!敖野瘛
僅10年時間,深圳市海目星激光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就從年產值不滿600萬元,成長為全國激光與智能控制集成領域巨頭,總市值超100億元。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周泳全作出重要貢獻。他帶隊協同企業開發新技術,10個項目獲得國家、省、市級科研立項,幫企業創收3億多元。
近年來,深信院將信息技術產業人才集聚、積淀深厚等特色優勢,作為科研主攻點。校企共建特色科研團隊和大平臺,聚焦于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中間環節,做好科研攻關、育人,為高職院校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探出新路。
評價“杠桿”激發創新動能
原來,國內很多生物醫療檢驗企業熒光免疫分析儀等部分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深信院博士靳京城帶隊,成功攻克“深銳截止濾光模塊的研制與產業化”技術難關。該成果已為多家生物醫療檢驗公司提供了國產高端光學元件。
“學校用好評價這一‘指揮棒’,引導教師緊瞄國家所需、學校所特、個人所強,確立科研攻堅的重點和方向。”深信院黨委書記劉錦介紹說,深信院將90%的學校職務發明成果作價入股權益,獎勵給成果完成人。政策剛出來,學校就有兩個大項目成功轉化。靳京城的技術成果就以331.54萬元作價,入股投資徠泰(佛山)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靳京城拿到了90%的股權。
“幫企業解決技術難題,讓我更有科研成就感。”深信院高級工程師胡濤把主要精力花在技術服務上。學校為胡濤等專注技術服務的教師,開辟新的職稱上升通道,只要科研成果轉化總額達240萬元,就可參評正高職稱。
“學校努力做好分類評價改革,讓各類優秀人才都能在各自專長的賽道上脫穎而出。”深信院校長王暉表示,學校將教師分為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科研為主型,并分類型修訂職稱評審標準。對擅長跟企業打交道的科研人員,學校重點評價其成果轉化效益、技術推廣成效等。學校將科研成果和業績分為平臺(團隊)建設、科研項目、技術轉移項目等四大類。其中技術轉移(橫向)項目的獎勵和計分均高于縱向項目。
教師科研創新熱情高漲。2019年以來,深信院獲企業橫向項目等技術轉移項目187項,合同經費近4000萬元。學?蒲薪涃M總量達3億元,年均增長率達60.77%。
基金“杠桿”撬動科研熱情
“目前團隊有10個人,近5年,我們拿到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省廳級基金。”得益于學校給平臺、給資金、給支持,深信院教授董志君牽頭成立濱海土木工程技術研究所。董志君團隊與考拉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產教融合平臺,努力破解尾礦建材固廢處理技術難題。
“大成果需要科研大團隊、大平臺做好支撐,更好地發揮科研領軍人才的帶動效應、服務能力。”王暉表示,深信院按物理空間實、研究隊伍實、目標任務實、投入保障實的要求,創建深信創新港和深圳市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突出重大平臺的聚集效應和服務效應。
深信創新港由深信院聯合高校、頭部企業等,圍繞集成電路、第三代半導體等“高精尖缺”領域,共建高水平科研實驗室等六大功能創新載體,投資將超2億元。目前智能制造技術創新中心等3個創新平臺已進駐創新港,引進包括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等為學術帶頭人的7個科研團隊。目前,深信院已建立省市校三級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現有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32個省、市、區、校級實體科研創新平臺,以及智能無線通信與網絡研究所等18個非實體科研機構。
如何扶持更多團隊用好學校大平臺,幫企業破解技術難題?深信院與龍崗區科技創新局每年各投入1000萬元,設立創新扶持基金。企業“出題”,學校教師“揭榜”后,由基金先支持學校團隊開展前期風險較大的研發工作。成果呈現良好應用前景時,企業可自愿參與投入,轉化所得由參與方共享;“杠桿”極大撬動了廣大教師和中小企業聯合開展科研攻關的熱情。
“三部曲”打造科研“小巨人”
在旭宇光電(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產值不到3000萬元時,深信院教授王新中就帶隊,與企業聯合研發新型低藍光高光效健康全光譜LED等。很多成果轉化為市場熱銷的產品,助推旭宇光電年產值突破4億元。
“我校鼓勵老師主動服務新產業、新經濟發展,做好‘雪中送炭’式的科研,助推中小企業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做大做強為‘小巨人’。”王暉表示,深信院倡導教師們踐行“三部曲”理念,先融入產業,再服務產業,最終要引領產業。學校很多教師通過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幫很多中小企業跳出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等傳統發展路徑。
在深信院支持下,教授劉廣超創辦深圳市冰?萍加邢薰,所銷產品在南亞某國PCB智能裝備軟件細分領域占據近半市場份額。深信院與冰?萍悸摵,牽頭全國26所高職院校、10家工業軟件領域頭部企業,共同成立工業軟件職業教育集團,著力推動工業軟件領域的產教深度融合,培育更多高素質的能熟練使用國產工業軟件的人才。
2016年至2021年,深信院聯合冰?萍、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等科研院校、高新技術企業,共建一批技術技能創新與服務平臺、科教協同育人平臺。其間,學校利用這些平臺為210家企業提供近300次技術服務,技術服務收入近6000萬元。大量深信院學生更通過這些平臺,在做中學、做中創,成長為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正文結束)
